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领会」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
小结: (1)静力学相当于解剖学; (2)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础。孔德认为人的本性有两种:利己心和利他心。社会之所以动乱,就在于利己心大于利他心。所以,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利己心等于利他心社会才能够稳定; (3)家庭是利己心与利他心相结合的地方,这是由于在家庭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第三节 体育
「识记」
(一)体育的概念
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和体能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体育是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
(1)纯粹社会学。即社会的互动形式及其相关的心理因素。例如,什么是“穷人”,一般学者认为,所谓穷人就是比别人缺少某种财富就是穷人。齐美尔认为不能这么理解。他认为,“穷人”应该是被别人援助或者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也就是说,从相互关系角度看,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是援助与被援助之间的关系,这就减少了
货币哲学 《货币哲学》是齐美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书,正如其书名所表明的。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为社会学界所忽视。这种状况近年来有所改观。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齐美尔试图以其独具特色的形式互动的理论,揭示互动对于社会关系本质的影响。他详尽地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斯宾塞主要著作包括:《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社会静态论》(1851)《人口理论》(1852)《款色哲学》1852年)《第一项原理》(1862)、《生物学原理》两卷(1864—1867)、《心理学原理》两卷(1870—1872)、《伦理学原理》(1879—1893)、《社会学原理》两卷(1876—1896)、《规范资料》(1879)《教育》
第一章 绪论[人名,年代] 名词-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外环境又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
在齐美尔看来,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旨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提高了人们生产各种文化因素的能力,这使得主体越来越难以把握自己的这种产物,即客体文化越丰富,主体的技能越低。 其次,客体文化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领域也急
对价值的分析 齐美尔首先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在他看来,价值存在于主体——客体的分离之中,“我们之所以期望某种物品,在于它不能为我们所直接适用或享用,即在于它与我们的欲望相冲突。一旦我们欲望的内容与我们自身相抵触,该内容本身也就成为一种客体,而且从该内容对我们无动于衷这一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来划分社会类型呢7迪尔凯姆提出的分类原则是:“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根据这一原则,迪尔凯姆将初民社会划分为三个类型:“ 1、简单的单环节社会; 2、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