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混合经济和各国经济体制——P16-19
1、混合经济
①是当今各国的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指出和管制等,来应付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情况。
②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是某种形式的混合经济,既有市场因素,也有计划因
第三部分 公共产品和外部性
一、常见考点 识 记 领 会 应 用 32 17 9 1、公共产品和“搭便车”;
2、公共产品的供给;
3、外部性和解决途径。
二、重难点串讲
(一)公共产品和“搭便车”——P27-32
1、公共产品
(1)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一类产品)
(三)财政政策的时滞——P156-157
1、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通常不会在制定后立刻付诸实施。弗里德曼非常强调时滞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
2、时滞的分类
①认识时滞;②执行时滞;③反应时滞。
(四)自动变化与随意干预——P158
1、随意干预——指政府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并将这种调整作为日常
(八)政府失灵及对政府失灵的纠正——P24-26
1、政府失灵
(1)含义: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者实现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时,就产生了政府失灵。
(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
①不完全信息
②动机问题
③未能估计到的政府计划的各种后果,包括私人部门的反应
第二节 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P32-42
1、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效率
(1)相关概念
①需求曲线——对应每一价格水平,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数量的曲线。 ②边际收益——指的是销售量增加1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
③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为了得到某种产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
第一章
第一节 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
(三)外部性和解决途径——P43-47
1、外部性
正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有利的。
负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不利的。
社会成本,是一项行动的个人成本与该行动对社会的额外成本之和。
2、外部性私人部门解决方法
(1)通过谈判协商来实现帕累托效率(——>科斯定理);
①科斯定理:只要交
第四节 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
(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