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站导航

成语大全

作文大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历问答

小考是干什么的,小考指的是什么考试

来源: 时间:2024-04-13 00:00:00

科举是什么意思

[题名]:科举

[英文缩写]:

[英文]:

[解释]: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而举则仕」,直接催生了不论门弟、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现代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隋炀帝时,首先建立「进士科」,由士人自由报考,及第上榜的人就可以担任官职,这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中国第一个状元,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年的孙伏加。中国的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他因此戏称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后人”)。(1904年7月,中国最后一名状元产生,为河北刘春霖,末代状元刘春霖自幼就能吟诗写字,才几岁就在集市上扎着红头绳写对联出售,书法极好。)(图:刘春霖及其书法真迹)(正体中文)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於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而举则仕」,直接催生了不论门弟、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现代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隋炀帝时,首先建立「进士科」,由士人自由报考,及第上榜的人就可以担任官职,这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中国第一个状元,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年的孙伏加。中国的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他因此戏称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后人”)。(注:1904年7月,中国最后一名状元产生,为河北刘春霖,末代状元刘春霖自幼就能吟诗写字,才几岁就在集市上扎著红头绳写对联出售,书法极好。)

[分类]:

[参考词典]

大学里学生有哪些干部及职务是什么

班级: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宣传委员。

班长:组织协调各班委工作,班级有情况及时反映给辅导员。

团支书: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协助班长管理班级各项活动。

学习委员:组织各科的学习,自身标兵作用,及时向老师反映科目的难点和同学们的困惑。

生活委员:管理班费开支,做好后勤工作。

体育委员:组织参加学院各项比赛,体育课程中的组织工作。

扩展资料

1、拟定条件:大部分学校对于竞选学生干部都会规定一个任职条件,例如成绩须在班级中上水平,同时没有出现过“红灯”高挂的情形;如果参选的是高层职务,必须曾有过一定职务经历的,才能竞选;要有责任心,要热爱学生工作等。

2、公开报名:学生干部的竞选一般采取自愿报名或是组织推荐的形式。报名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特长及能力来选择竞选的部门及岗位。

3、公开选举:公开选举一般通过演讲进行。根据报名的资料整理出来竞选人材料,顺序安排竞选人上台演讲竞选。由参加选举的各代表根据竞选人的材料结合竞选人的演讲情况进行不记名投票。投票完毕后,由监票人公布每位竞选人的票数。

4、任前公示:由学校整理拟任干部名单,并于学校网站、宣传栏等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一至三天。

5、正式任命:对公示无异议的学生干部发文任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学生干部

小考必考文言文并有解析

1.语文六年级必考课外文言文

1、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注]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错:镶嵌。②纶:钓鱼绳。③是:正确。

4、进士不读《史记》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5、夸父逐日《山海经》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6、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2.小升初常考文言文有哪些

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⑧值:当。

时。

⑨且:尚且,暂且。【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阅读训练】 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参考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阅读理解】 1.解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时。

2.翻译: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原文】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参考译文】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①于:在;②反:同“返”,回,归;③全:保全;④复:又。 2.翻译: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原文】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

3.小升初常考文言文有哪些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知:认识;②岂:难道;③道:遵循;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②如故:像先前一样;③鸣:叫声;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4.小升初必考古诗,论语,文言文有哪些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浣溪沙》晏殊(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李煜(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1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安石(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13).造华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杜甫(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1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潜还有分类的作者诗题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惜时类: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送别类: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四季类:春天: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雨》夏天: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2.接天连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秋天: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冬天: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柳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爱国类: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文天祥《过零丁洋》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友情类: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思乡类: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节日类: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心情类:悲伤: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高兴: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忧愁: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名句归类劝学类:诗句作者诗题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惜时类: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送别类: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四季类:春天: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雨》夏天: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望湖楼醉书》秋天: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冬天: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柳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爱国类: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5.小升初最爱考的文言文阅读字词和古诗

教学内容:古诗文阅读课前小测:

一、古诗词填空。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唐·李白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北宋·王安石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翰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10、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唐·李商隐 1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塞下曲》唐·卢纶 1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

1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1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唐·韩翃

1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6.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有那些

原发布者:徐老师117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1、《论语十则》2、《爱莲说》3、《陋室铭》4、《三峡》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6、《桃花源记》7、八下《马说》8、八下《送东阳马生序》9、八下《醉翁亭记》10、《岳阳楼记》11、《小石潭记》12、九上《出师表》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鱼我所欲也》15、九下《曹刿论战》16、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必背34首古诗词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4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科举主试官是干什么的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的,每个级别的考试都有不同的主考官的。乡试就是选举人的考试,这个时候的主考官是中央选派下去的。在清朝给不给你做这个主考官,也要经过考试的,叫考差。(曾国藩为了考差,就勤奋的练过小楷。)这是一个美差,一但当了主考官,除了钱,还可以收到很多官场上的关系。你所监理的考试的人,都算是你的门生了。

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录取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主考官称为总裁。会试总裁,是由皇帝钦定的,清初由内阁大臣大员担任,二至七人不等,咸丰后定为四人,一正三副,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一、二品官员担任。

另外,无论什么试的主考官都是临时的。

殿试主考官就是皇帝自己,第一名叫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c)2024 www.diy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豫ICP备20220075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