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大全

09年自考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资料第十六讲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20-02-13 16:00:40

第十六讲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一、布坎南生平与著述

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诺贝尔经经济学奖获得者,大学教授;

主要贡献在于对政治决策与公共经济理论的贡献;

代表性著作:

《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学》,1960;

〈对赞同的计算〉(又译为〈同意的计算〉),1962,与塔洛克合

〈成本与选择〉,1969;

〈公共选择论:经济学的政治运用〉,1972,与R 托里森合著;

〈自由的限度:在无政府主义状态和极权主义国家之间〉,1975;

〈民主过程中的公共财政〉,1976;

〈民主政治的赤字财政:凯恩斯爵士的政治遗产〉,1977;

〈政治活动的经济学〉,1978;

〈俱乐经济理论〉,论文,1965;

〈自由、市场与国家〉,1986;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一)公共选择理论界定

1、广义的解释:

(1)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公共选择可以界定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将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政治科学(丹尼斯 穆勒)。

(2)公共选择的主题:是政治科学的主题:

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学等

(3)公共选择的方法论:经济学的方法论

把政治过程看成交易过程。

布坎南:公共选择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

被认为是最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2、狭义的解释:

作为公共行政学的一个流派,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分析政治家、官僚和投票人的行为。

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由于公共选择学派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公共选择理论也被称为官僚经济学。

(二)公共选择方法论(研究政治的经济学方法)

1、方法上的个人主义 利益的重合度

A、以个人为中心的分析视角

不把社会、国家、企业、政党、法院等等当作集合性的整体来加以研究,而是力图打开这些黑箱,直接分析其中的个人行为。

B、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

个人选择行为的依据或标准:要求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公共选择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一个政府机构的代理人在某一事项上增加(或减少)投入所带来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与同样投入在其他事项上所可能带来的净收益(净损失)相比,是多还是少。

C、与经济学上个人主义方法的区别:

个人在选择或决策时不是孤立的,会受制度环境的影响;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并不限定个人选择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既可以是利已主义的,也可以是利他主义的;

个人选择方案与选择的结果是有区别的,个人只能作出方案选择,但不能选择总体结果,总体结果是个人选择不经意的结果。 群体博弈结果

2、经济理性人原则与利已主义本性

A、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经济理性人假定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人假定: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公共选择理论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人假定扩展到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从而填平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理论与政治、法律理论之间的鸿沟。

个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者。无论这个人是政府官员、法官,还是生产厂商或消费者。

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满足的利已主义是个人行为的首要因素:

B、理性受限

理性个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有限理性),个人受其理性与正交易费用的限制,其行为与最大化目标并不总是保持一致;

政治活动较之经济活动更具不确定性,有时难以做到行为理性;

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对活动结果承担的责任相对要轻,这导致共个人往往不太进行理性的比较计算;

C、新经济人观:经济理性人假设并不总意味着人是利已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

政治活动中人们所追求的最大效用,可以是商品、收入、财富、社会地位、权利等利已主义因素,也可以是慈善、友谊、和平、社会进步等精神因素和利他主义因素。

即:理性假设只是说利已主义因素或个人物质利益是值得追求的,但并不完全否定利他主义的存在。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两个因素都有可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是新经济人,并非美国学者凡布伦所指责的那种追求个人最大经济利益的洁白无暇的经济人

3、政治的交换过程性质:交易经济学方法

(1)政治是一种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易而达到协议的过程:

A、市场制度中的两人交易为简单交易,两人以上的交易为复杂交易:

一旦市场交易中出现第三方或交易使第三方受益或受损,交易各方要么难以达成一致同意,要么带来较高交易成本,因此人们通过市场进行的活动就只能满足其一部分的目标,而另一部分目的必须通过政治活动而达成;

B、政治的功能就在于建立起人们都能遵守的规则以协调冲突。

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活动也具有交换的性质,人们在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在政治活动中达成协议、协调冲突、制定规则;

C、政治交易过程也存在着权力与强制,但它们以自愿交换为前提,是人们在立宪阶段一致同意赋予政治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愿交换。

(2)政治交易过程:

公民投票者:需要:政治家与官僚的服务; 给出:选票;

政治家:需要:权力、地位、薪俸;提供:政策制定、监督;

官僚:需要:权力、地位、授权、薪俸;提供:公共服务;

(三)将公共选择方法应用于政治过程的分析

1、公共选择学派的投票理论

2、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理论 政府失败说

(1)官僚是经济人,与民众间是交易关系

官僚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其目标不是公共利益或机构效率,而是个人效用。

作为政治家或官员的个体,他们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己的最大效用:权力、地位、待遇、名誉等,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

官僚与民众之间实质上交易关系:

民众以纳税的方式赋予官僚尊严和体面的生活;

官僚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民众公共利益服务;

官僚是民众雇佣来为民众服务的。

(2)政府会失败:

A、政府的失败: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那样有效:政府的政策往往并不符合弥补市场不足这一目标。 符合的条件性

B、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政府政策与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

政府政策低效率:即所招待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并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3)政府失败-政府政策低效率的原因

A、主观原因:

政策部门的政治家们有意无意为自身的经济人动机所左右,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有偏差;

由于自利动机的存在,政治家们也不倾向于为最大限度地增时共同利益而服务,而是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

B、外部原因:

缺乏一种确保任何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牟取私利的约束机制来制约政府行为方式。 需要成本付出太小 风险过小 变革成本太大

(4)政府失败-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

A、缺乏竞争机制; 垄断 非正式关系

B、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C、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D、监督信息不完备;不对称

E、政府的寻租行为;

(5)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约束

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寻找对策,重建基本的宪法规则,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权力:

A、创立一种新的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B、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C、改革税赋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三、简评

1、巨大的贡献性与意义:一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革命:

将传统经济学的微观理论扩展和应用到对政治制度、行政和利益组织的研究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关于政治系统中不同成员实际上如何运作的内部逻辑一致的实证性理论;

改变了经济学家们关对经济政策诸要件的认识,使许多政治现象很容易得到解释;

为揭示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2、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发与喻意

(1)承认 经济人倾向,通过好的制度设计来取代对好人政治的期求;

引入竞争机制;

政府行为法制化;

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2)承认经济人倾向,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与引导;

(3)承认政府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有限,谨慎界定我国政府的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范围以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 减少机会;

四大领域容易发生寻租行为(政府定价,政府特许权,关税与进口配额,政府采购)。

导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上一篇:<上一篇

下一篇:

(c)2024 www.diy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 豫ICP备2022007582号